在中国文化里,留有烙印的诸多颜色中,红色当之无愧占领了C位。经过千年的沉淀,红色已经成为深入中国人骨髓的国色。在我们生活中,结婚要“红”、开业要“红”、本命年要“红”……股市更要“红”......凡是重要的地方和事情都被我们潜意识地设定成了红色。古时候,由于受到皇室的加持,红色更是成为了古代权利与贵族的象征。那么,古人眼中的红与我们现在眼中的红是同一个颜色吗?
东汉《说文解字》中将“红”解释为“帛赤白色也”,清代学者段玉裁对于此条的注释为:“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”,也就是说古人眼中的红类似于今人眼中粉红。在我国古代,对红色的区分和口红色号的复杂程度不分伯仲。古代将原色的红称为赤色,而称橙红色为红色。
主要成分为硫化汞
我国染赤色最初是用赤铁矿(氧化铁)粉末,后用朱砂(硫化汞)为染料。朱砂是一种略带橙色的艳红色矿物质,因其比较稀少、贵重、提炼工序复杂且染色牢度较差,于是红色染料,植物染料界的元老——茜草在以红色为尊的周代正式登上历史舞台。
周朝尚赤,战马染红,典礼上也是用大红旗,其服饰也以赤色为上。《诗经·小雅·采菽》:“赤芾在股,邪幅在下。彼交匪纾,天子所予。”,记载了天子向诸侯赐予“赤芾”。可推测,周代时茜草染色技术已经开始运用。而在中国,茜草的使用很早就有文字记录可以追溯。如《诗经》:“东门之墠,茹藘在阪”、“缟衣茹蘆,聊可与娱”,茹藘则是中国古代茜草的别称,分别说明了茜草的生长环境和它的染色功用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中有“千亩卮(栀)茜,其人与千户候等。”的记载,《汉官仪》记有“染园出卮茜,供染御服”之句。可见当时汉代大规模种植茜草,而且其经济效益非常可观。
茜草( Rubia cordifolia) 茜草科茜草属,草质攀援藤木。其生命力极强,房前屋后、抛荒农田、城市的犄角旮旯都是它们的生活区域。在东北、华北、西北和四川(北部)及西藏(昌都地区)等地都有其分布。茜草小枝四棱,棱上生倒生皮刺;根紫红色或橙红色。叶4片轮生,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先端渐尖,叶基部圆至心形,表面粗糙,背面叶脉有倒钩刺。聚伞花序腋生和顶生,多回分枝,有花十余朵至数十朵。开淡黄色的小花,这些小花以5为数——5片花瓣和5个雄蕊,每朵花的个头只有绿豆大小。果球形,成熟时橘黄色。花期8-9月,果期10-11月。
茜草真正的价值其实在于它深藏在地下的根。我们祖先最初想获得红色的衣物就要仰仗于茜草根。茜草根中含有红色的茜素,采收后取根部晒干,用碎片或粉末进行染色,但它不能直接在纤维上着色,必须用明矾等媒染剂才可以生成不溶性色淀而固着于纤维上。不过,茜草染出的红并不是一种靓丽的红色,而是偏向于砖红色的红色,所以在中国古代也被称为“土红”。随着后来红花,苏木等植物的加入,红色的种类也就更加丰富多样,堪比现在“直男”眼中的口红色号。
△茜草及其根部制作的染料
科学普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