Z6·尊龙凯时「中国」官方网站

    当前位置 >>  首页 >> 科学普及 >> 科普文章

科普文章

奇妙水果:荔枝

来源: 时间:2020-06-09

  水果是指多汁且主要味觉为甜味和酸味,可食用的植物果实。水果,有着比人类更长的历史文化,它们成熟后,被人类、动物当成一种食物,再到我们学会自己种植,现在,水果已经成了人们日常饮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。清香苹果味、成熟菠萝味、香甜草莓味……只要细细品尝,便能体会这其中的美味,五彩缤纷的水果篮里,哪种味道才是你的独家珍藏呢? 

  炎炎夏日,Wifi、空调和西瓜是居家必备的续命良药。但是,对于很多吃货来说,荔枝也是必不可少的夏日绝佳单品!说到荔枝,大家的第一反应当然就是:甜!古往今来,上至帝王富贵家,下至寻常老百姓,无不为之倾倒,没有它的夏天是不完整的!

  荔枝(Litchi chinensis)无患子科荔枝属,常绿乔木。荔枝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水果,产于我国西南部、南部和东南部,尤以广东和福建南部栽培最盛。我国历代涉及荔枝的文献很多,最早的文字记录见于西汉时期。辞赋家司马相如的《上林赋》中的“隐夫薁[yù]棣[dì] ,答遝[tà] 离支”。句中的“离支”,便是古时荔枝的别称,大概是因为荔枝离开枝条很快就变色腐烂而得名。后来3世纪后期成书的《广志》中,开始有“荔枝”的叫法,当时也叫“支”或“枝”。史书记载:汉武帝攻破南越后,特命移植数百株荔枝到长安,在上林苑中专门修建“扶荔宫”进行栽培。由于水土不服,荔枝树引种多年均未成功,但荔枝果实从此开始年年进贡。因为荔枝不耐储存,飞骑传荔的场景从汉代就已出现。在《后汉书·孝和帝纪》中记载有“旧南海献龙眼、荔支,十里一置,五里一候,奔腾险阻,死者继路”。

△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

  说起荔枝,就不得不提到杨贵妃和唐玄宗的故事。这一故事,正史中亦有记载,《新唐书·杨贵妃传》云:“妃嗜荔支,必欲生致之,乃置驿传送,走数千里,味未变已至京师。而经过唐代诗人杜牧的演绎,世人一提到杨贵妃与荔枝,总会想起:“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。”后来,“妃子笑”还成了一种荔枝的品名。

  荔枝生长在南方,唐玄宗为杨贵妃运送荔枝设置了专用驿道,那是因为荔枝不易保存。白居易在《荔枝图序》中言:其果“如离本枝,一日而色变,二日而香变,三日而味变,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”。为何荔枝保鲜期会如此之短?

  荔枝之所以保存困难的原因,一是因为它那层皱皱巴巴的果皮中看不中用,不仅会让水分从果壳组织的空隙流散出去,还会在温度较高时发生褐变反应(在30℃左右的条件下,果皮内富含的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变得活跃,催化果皮中的无色多酚类物质单宁发生褐变反应),“一日而色变"的原因也正是如此。二是,采摘下来的荔枝呼吸作用强烈,果肉中的糖类物质必当被迅速消耗,同时还会产生一些难闻的醇醛类物质,用不了多久就腐烂掉。所以,为了防止荔枝的颜色和味道发生变化,现代人采取了很多方法来延缓荔枝的水分散失和褐变反应。最简单的措施就是:保湿、降温、隔绝空气,以及尽可能地缩短荔枝运输时间。

  要说作为“吃货”,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可是吾辈楷模。苏东坡在很多诗词中表达对荔枝的喜爱,其中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最为脍炙人口。俗话说“一颗荔枝三把火”,这天天吃300颗荔枝,就不怕“上火”吗? 

  其实吃完荔枝之后感到口干舌燥的“上火感”,只是因为荔枝的果糖含量太高了,吃多了容易齁着而已。(例如:榴莲等水果,都有因这个原因被贴上“热性”水果的标签)可是荔枝不能多吃这件事情却是实实在在必须提醒注意的,因为荔枝吃多了,是会患上“荔枝病”的,严重起来甚至有可能致死。

△印度暴发“荔枝病”

  说得通俗一些,“荔枝病”实际上就是低血糖。可能有人会问:荔枝这么甜,不含糖吗?怎么吃了荔枝反而低血糖呢?这话问的没毛病,但是,此“糖”非彼“糖”。血糖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,而荔枝等水果里的糖分是果糖,果糖需要在人体内进行复杂的转化才能形成葡萄糖,而在其转化过程中,会刺激人体分泌大量的胰岛素,而胰岛素同时会对血液里的葡萄糖起作用,加速葡萄糖的消耗,进而导致血糖含量降低。最终结果就是血液内葡萄糖供给不足,影响了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工作,就会出现头晕、心悸、面色苍白、全身乏力、口渴、饥饿等症状,严重的还会出现四肢抽搐、脉搏细而快速、血压下降、心率失常甚至休克。所以说,荔枝很美味,但请适量食用。